從目前各方面得到的信息看,今年香菇的產地收購價格比去年下降至少30%,個別產區平均收購價格低于2元,很多香菇栽培戶都在考慮明年是否繼續栽培香菇。從工廠方面看,香菇工廠化的技術還有太多局限,重要的是工廠化香菇的質量很難達到基地菇的水平,這就意味著工廠化目前還沒有競爭力,很多香菇工廠化企業也在猶豫,香菇工廠化在中國是不是行不通?
首先,香菇工廠化是食用菌行業發展必然的結果,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還記得當年北上南下的河北菇(白金針菇)嗎?當工廠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基地菇自然沒有了生存的空間,這不是菇農和工廠之間的博弈,這是食用菌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生產力的進步,菇行天下當然也不愿意看到菇農無法生存,但是生產力的發展是客觀的事實,不會受人的主觀意愿所影響。
之前菇行天下也寫過幾篇分析香菇工廠化的文章,一篇是香菇會不會成為又一個被食用菌工廠化做爛的品種,還有一篇制約香菇工廠化進程的因素,這兩篇文章主要論述了中國香菇工廠進程的不利因素,今天這篇文章菇行天下分析一下中國香菇工廠進程中幾個關鍵問題該如何解決。
一、香菇工廠化模式
香菇不同于金針菇,金針菇剛開始工廠化的時候,栽培模式很清晰,就是瓶栽的方式,因此香菇工廠化首要的就是要確定香菇工廠化的生產模式,香菇工廠化未來可能的生產模式有三種:中國菌棒模式、日本透氣袋模式、瓶栽壓塊模式。
中國菌棒模式:在基地菇模式下技術很成熟,甚至出口到韓國和日本的香菇菌棒在當地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中國菌棒模式在工廠化上存在幾個重要的技術瓶頸,如設備效率低,接種不方便等。
日本透氣袋模式:是日本常規的香菇工廠化模式,從裝袋、接種、培養等環節都可以實現工廠化操作,但是就日本這些年的發展看,透氣袋模式至今工廠化技術仍然不是很成熟,從日本得到的相關信息看,日本對于香菇工廠化技術的提高沒有足夠的動力,原因在于日本香菇生產利潤較高,目前的生產模式足夠獲取足夠的利潤。
瓶栽壓塊模式:這種模式雖然未見正式生產的相關消息,不過,菇行天下認為這種模式非常適合中國目前階段的實際情況,可以消耗一部分產能過剩的金針菇產能,而且,用瓶栽的模式,在壓塊前生產技術非常成熟,菌絲生長周期可以大幅縮短,完全實現工業化。
可以說,以上三種模式各有優缺點,直接導致香菇工廠化方向不夠明確,很多投資者猶豫不決,不知道采取哪一種模式進入香菇生產中,菇行天下個人認為,以上三種模式都不是未來最適合的中國香菇工廠化模式,只有經過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摸索出適合中國的香菇工廠化生產模式,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企業的前期投入,需要先行者。
二、香菇工廠化人才
可以說,在食用菌技術人才中,香菇技術人才是最為短缺的,特別是具有工廠化生產經驗的,香菇在我國雖然有幾十年的大規模栽培歷史,但是大多是的香菇技術員都是基地菇類型的技術員。這些年,一些有食用菌教學傳統的高校也培養出一批食用菌技術人才,但是這些技術人才大多進入到了金針菇、杏鮑菇等工廠化成熟的企業中了。
香菇和金針菇、杏鮑菇等品種最大的區別和難點在于香菇的出菇管理,這方面就更缺乏有工廠化周年庫房出菇的技術員,而且,香菇工廠化人才還應該具備一定的設備、設計、管理等能力。
因此,菇行天下建議香菇企業、高校應該重視香菇工廠化人才的培養,一個行業是一代人造就的,就像最近眾興和雪榕的上市,這是有一大批瓶栽金針菇的技術人才的支撐,才有了中國瓶栽食用菌今天的輝煌!
三、香菇工廠化菌種
菇行天下也提到過日本的香菇工廠化菌種是最好的,但是我國這幾十年在菌棒模式下也有很多性狀優良的品種,我們應該在這些品種中進行篩選、育種,而不應該一味的引進日本菌種,如果那樣將來會一直對日本菌種產生依賴。
篩選菌種、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無疑,在未來,這個工作因該是企業承擔的,企業只有在技術、菌種上進行足夠的人力、資金投入,才能支撐中國香菇工廠化的發展。
香菇工廠化之路的希望在于技術和人才,在于創新,這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的香菇也會涌現出上市公司,中國工廠化生產的香菇會走向世界。
菇行天下【QQ號/微信號:3140797309】,菇行天下食用菌交流群:236639660。
本文由菇行天下原創,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注明出處!
2015年7月5日 下午3:55 1F
贊同!工廠化的模式不是這三種!不久就會出現第四種。